张炎夏(曾在高校任教,已是公司董事长,他让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获中央电视台专访!)

上海大学任教到加入国企,张炎中央再到自主创业成为一名新时期的高校“农民”,上大校友张炎夏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任教让农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司董事长资本化运营的民收“金廊模式”,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幅增访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加获规模种植,农民的电视收入也大幅增加。虽然是台专位标准的“50”后,但他依然热爱科研,张炎中央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校今天,任教让农入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上海逸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炎夏与农业的司董事长故事。

张炎夏,1982年进入原上海大学工学院担任“程控交换”课讲师兼电信78036班班主任;1986年调入校科研处;1986年受学校委托进入学校与美国的幅增访合资企业——上海怡利消防保安工程有限公司,任中方经理;2004年弃商务农;2009年创立上海逸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投身创业,事迹被央视报道

张炎夏是个标准的“50后”,虽然快“奔七”的人了,但他不仅身子骨硬朗,思路也十分清晰。回忆起自己在上海大学的时光,他仍能喊出当年学校、学院里的领导、老师的名字。

1982年,张炎夏进入原上海大学工学院任教。“说是当老师,其实我在学校任课不多,那个时候课时很少,学校里的老师都抢着上课!”张炎夏笑着说:“其实那时候我主要负责帮学校经营厂子。”张炎夏口里的“厂子”,即“上海怡利消防保安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美合资的校办企业。

在张炎夏和他领导的团队潜心经营下,“厂子”为学校办学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这些事也让他感到十分自豪。在张炎夏看来,在上海大学的经历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磨砺了他的意志,“那真是我这辈子最快乐、最开心的时候。”他由衷地说道。

离开校园,张炎夏做出了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选择,他将目光转向了农业,到加入金山区国企——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次,张炎夏在推广海洋有机肥料的过程中发现,在面对个体小农机制的局面下,很难去推广一种新的科技品种。这种情况让他陷入了深思,“如何把环保又增产的海洋有机肥推广到农民手中?”

面对困境,经过思考,张炎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农业规模化。2004年,在廊下镇土地公司的支持下,他开始了他的“种地实验”。之后,在区委领导的支持下,张炎夏加入了国企——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资本化运营”的“金廊农业模式”。这一模式让流动资金仅有200万的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居然种了8000亩水稻,这可以说是中国农业无资本运营模式的一次成功试验。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谈节目《对话》也为此对张炎夏做了一个小时的专访


与时俱进,做新时代“务农人”

谈到自己沉潜农业领域的心得,张炎夏坦言,自己最大的发现是找到了中国农业落后的症结所在:“在技术上中国不落后,在设备上中国也不落后,可能我这样讲很多人无法理解,其实国外有的设备我们都有,规模上同理,我们黑龙江的农场规模也比美国绝大多数农场的规模大,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张炎夏说,问题的根源在于“经营模式”。他建议中国农业的经营模式要跳出作坊式的束缚,进步到专业化、社会化。这样,中国农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尼日利亚总领事来张炎夏农场参观调研

十几年来,除了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探索,张炎夏还把“创新、创造”放在心间。在他看来,想要有所突破就一定要走出书本、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来总结经验、验证理论。“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纯粹做理论研究还好,但一旦涉及到社科类研究,尤其是经济学研究,绝对不能脱离实践。一味埋头书斋搞经济,却压根不懂得各行各业的人在想什么,农民每天在干什么,怎么创新?怎么创造?”张炎夏说道。

对于立志于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人,张炎夏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现在大家都在追求SCI等‘硬指标’,但我总觉得真正的学者不能只看学历、只靠论文,工科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社会转化,理科成果则在于你的观点是否能指导社会实践。”张炎夏还表露出了自己对于钱伟长老校长的钦佩,在他眼里,真正的“大师”,是那些为全社会、全人类贡献了独特观点、丰硕成果的人。

“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未来,相信张炎夏会继续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新模式,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上海大学校友会官微、新锐营